聊城不銹鋼復合管護欄行業整頓和治理產能過剩的相關政策正在“加碼”。記者從工信部權威人士處獲悉,目前工信部正在對報送的第二批符合《鋼鐵行業規范條件》企業進行審核,預計11月底前完成,屆時將有更多鋼廠納入考核“黑白名單”。
值得注意的是,這次工信部將對部分企業采取現場檢查等方式,審查力度繼續加大,企業一旦進入“黑名單”,后期將會面臨差別電價、銀行信貸收緊、行政問責等。“今年45家,占現有產能41.4%。我們計劃明年還要組織一批企業進行審核,爭取把80%現有產能納入規范管理范疇。”上述人士對記者說。他進一步表示,對于符合規范(白名單)的企業,工信部將會同質檢總局、環保部、發改委等有關部門給予支持,特別是在跨地區、跨所有制企業及區域內的兼并重組、企業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政策鼓勵,以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;對于不符合規范(黑名單)的企業,將采用差別電價、信貸收緊等經濟手段,節能環保等法律約束,以及行政問責等措施,逐步壓縮其生存空間,促使企業退出鋼鐵行業。
實際上,今年以來多部門醞釀和出臺多項措施治理產能過剩,“首當其沖”的是飽受煎熬的進口400不銹鋼欄桿行業。中鋼協統計數據顯示,2012年底國內鋼鐵實際綜合產能約9.76億噸,按統計粗鋼產量7.31億噸,產能利用率74.9%。
一位業內人士則向記者估算,綜合未納入統計的,國內鋼鐵產能實際已超過10億噸。令人更為擔憂的是,今年年底還將有2000多萬噸的粗鋼產能投產。“今年國家的決心很大,而且包括鋼鐵行業在內的很多重工業行業都面臨惡性競爭、普遍虧損的困局,已經形成一個倒逼機制,產能過剩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。”一位鋼鐵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