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來,霧霾天氣引發了社會各界對大氣污染與環境治理的高度關注和思考。在應對氣候變化、發展低碳經濟的大背景下,我國政府明確提出,“十二五”期間,將通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,逐步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,并批準北京、天津、上海、重慶等7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,并且7個省市已承諾在2013年底前全面啟動這項工作。實際上,在此次“碳交易”試點之前,很多省市已成立了自己的碳排放權交易所或能源環境交易所,但這些交易所大都處于“有場無市”的尷尬境地,且少有高耗能企業參與。根據已公布的方案,電力、進口450不銹鋼欄桿、有色、建材、石化、化工等行業成為第一批被強制納入試點的行業。那么,“碳交易”對鋼鐵行業將產生怎樣的影響?如何解決隨之而來的問題?
“碳交易”也屬于一種金融活動,運用經濟手段來實現節能減排并創造經濟效益。國外的經驗表明,要想讓這種經濟手段發揮作用,須具備一定的規模和流動性,要有金融市場的支撐。但是在金融方面,中國的經驗還很不足。現在,國內的一些金融機構已經開始瞄準碳金融概念開發相關產品,以便在未來龐大的“碳交易”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。
怎樣確保在公平競爭的前提下,實現節能減排,是當前鋼鐵企業最關心的事情。對于國內來說,“碳交易”作為一個新興行業,亟須完善法律體系來規范參與主體的行為以及行業標準等,全國性法律法規的缺乏也是我國“碳交易”市場進一步發展的障礙。未來我國的“碳交易”市場從區域交易平臺體系擴展到全國之后,將難免會遇到更大的系統性難題。
依照歐盟經驗,“碳交易”體系的搭建是從基礎排放數據統計,到技術和規則配套,再到交易管理辦法和管理平臺設計。而中國的“碳交易”市場建設是先有國家目標、規劃和管理辦法,卻缺少最重要的基礎數據支撐。形成科學有效的全國性“碳交易”市場,顯然還有更多的工作要做。
|